12
雖然我對自己說,什麼都得省,但這次去倫敦,我卻放任自己看了一場票價28.75英磅的歌劇。
第一天重遊london bridge和london eye,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氣候下看這兩個景點,心情溫暖了許多。第二天要看電影
和做訪問,累是因為大半時間都在等待。而且,日本記者這次意外成了我們的話題。
和做訪問,累是因為大半時間都在等待。而且,日本記者這次意外成了我們的話題。
訪了男配角後,我們呆等整個小時仍未見女主角蹤影。不是這位南非美女的錯,而是平面和電子媒體搶人搶得很兇。後來,4位日本記者被安插進我們這組。他們原本有自己的時間訪charlize theron,但後來沒辦法,結果被迫分拆。
等了一小時多,我身邊的波蘭帥哥雜誌記者開始不耐煩(因為他約5小時後就要飛回波蘭,要趕飛機啦!)工作人員回報,女主角10分鐘後會進來。但後來改成是製片先進組,唯一的日本女士很緊張的往外跑,原來她是翻譯,所以得趕往別組“救”其他日本記者的“急”!
我們訪問製片時,3個日本男記者很事不關己的坐著(因為他們只需要寫女主角)。等到女主角進場時,那3個日本男記者也從頭到尾不出聲,只由日本女翻譯代勞發問,讓我看得實在有點傻眼。(但我比較傻眼的其實是她拋出的問題。)
後來他們離席,我們繼續呆等導演的出現,另一組有個資深記者進來,和我們這組的比利時資深記者Ian“哈啦”,說日本記者在那邊問了有關食物和美腿等讓人傻眼的問題。哎呀!我們這里也不賴,因為日本朋友問了衣服、自殺率甚至顏色的問題。大家開始七嘴八舌,說可以原諒問題的weird,但比較難接受他們的問題too long,佔去我們14分鐘訪問的近半。
繼續等待,比利時、波蘭、西班牙和瑞士的男記者說起了歐洲杯,我聽得津津有味。西班牙記者說起已成功晉級的西班牙球隊時,驕傲的用了we這個字,Ian表示希望意大利踢出好成績,他表示純粹是自己的情意結,只因意大利摘下世界杯時他剛好人在羅馬,見識了整個城市的瘋狂。
訪問終於在下午4時30分左右結束,我搭上undergroun往South Kesington站走去,去看看Royal Albert Hall及Hyde Park一隅。然後,我去了Leicester Square,除了往theatreland朝聖,也意外發現這里原來是唐人街。在West End走得不亦樂乎,才發現原來《Hancock》在這里辦首映禮,人潮洶湧。
我比較高興是發現half price ticket booth,挑起我想看歌劇的慾望。一些熱映的歌劇票價沒得減半,我退而求其次問《The Sound of Music》票價,竟然也要30英磅。我為自己做心理建設,我不是每次都有機會到倫敦甚至看歌劇。咬牙決定買票,但一問之下,地點卻很遠。我改問價格只要14英磅的《Love》歌劇,但原來地點更遠。
我問售票員,哪幾部歌劇就在附近公演?他一連串唸了幾個名字,我一聽到熟悉的《Chicago》就決定買票。好心的對方給了我地圖,教我怎樣往cambridge theatre走去,於是我再搭一趟underground往convent garden,走到劇院外坐在它外面的小roundabout坐住吃muffins充饑。我提早15分鐘進場,上廁所時發現大家拿的都是白色票,和我的半價黃色票不一樣。
原價52.50英磅的票價,原來坐在前面第十三排左側,感覺真的很不賴,我很興奮的在未開場前,要求右邊一對情侶幫我拍照留念。這次演出女主角roxie hart的是溜冰女王suzanne shaw,而且只情商演出6星期。我投入的隨音樂搖頭晃腦,不時開懷大笑。兩位女主角把世故艷俗演得絲絲入扣,現場指揮樂團的指揮家竟然也是戲的一部分,而演出市儈律師的光頭黑人非常有別於電影版richard gere的形象,但唱得演得真好呀!
中場休息時,旁邊同樣買半價票的澳洲女士主動和我攀談,她說《Les Miserables》是她的all time favourite,而《Mamma Mia》和《Dirty Dancing》都很讚!我說,我明天就回馬來西亞了,而我希望接下來有更多機會看歌劇。
第三天一早往機場走去,把機票和護照遞給漂亮的空姐check in時,她問going home?我笑得異常燦爛,對呀!我要回家了。才三天兩夜,我竟然已經開始想念大馬了。我覺得自己也開始很weird。
外一章。如果大馬的交通設施有倫敦一半方便,我很願意天天搭地鐵上班然後每天在車廂里看書,把書架里的書都消化完。回馬後第一件事是往郵政局拿rm625的回扣,然後去喝我在倫敦天天都很想念的辣湯。在飛機上看了《The Other Boleyn Girl》,才發現它竟然可以被稱為《Elizabeth》前傳,於是我當晚翻箱倒櫃把這部電影找出來看完,過後足足昏睡了13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