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那天我走了1万5000步(咖啡山篇)

 



之前看到雪萍陪东马来的朋友去走吉隆坡咖啡山,

不管是很香港的Blue Boy Mansion和阶梯,还有很红楼的St.John学校,

都让我觉得很惊叹,(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景点),

然后默默把它收进我的旅游口袋里。

去一趟古晋老街导览,认识了蔡羽,

才知道他就是雪萍的朋友,而且是那个始作俑者。


乘他来西马,问他能否同样的行程带一次。哈哈。

(我脸皮很厚有沒有?而且他们那次天气有点不作美的说)

结果因为雪萍刚好不行,大叔也要带香港小南Betty,

最后是他带来一位基因学博士朋友筠婷,

(她在优内容有个Podcast叫来者何物,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人更了解科学)。

于是,两个学术派加一个风花雪月的我,

形成有趣的杂牌三人军,在吉隆坡走了1万5000步。





好喜欢,我在Blue Boy Mansion的留影。







这长长阶梯的很香港有没有?





原来2022年是吉隆坡升格为市50周年。







最开心的就是,我拍到了在独立广场前的Kilometer Zero。







第一站,是我很久没去的ICC Pudu,带他们吃早餐。

本来是没什么人潮的星期五上午,却因为临时颁布大选假期,

于是,我们被迫体会了守在别人桌子旁等位的滋味,

然后,我一直抢输人家Aunty。(因为她简直是一屁股就坐下来。我能怎样哦!)

谢谢一位叔叔和他的两位大朋友,在和我对上眼后也听了我的碎碎念,

明明他们还坐在位置上,就叫我先坐在他旁边,

保证位子万无一失,真是好一大暖男。


让他们自己去Survey要叫什么吃。(筠婷虽然是安顺人但她现在住加影)

我买了阿福酿豆腐肠粉和Ann Nasi Lemak让大家共享,

我则初点了团长最近爱吃的特色潮州蒸大板。





有不同阵党的候选人来拜票,反应是天渊之别,

走出外面,还见到以鼠鹿为设计灵感的“佳果”(Jaguh)大选吉祥物,

然后不少民众争相跟它合照。


走,开始了我们的步行之旅。

先从已有60年历史的Blue Boy Mansion说起。

这栋建于1962年楼高7层的公寓,说是吉隆坡最早的一栋4层以上建筑,





喜欢这信箱的角落,





中庭也是美,有想起拍摄变形金刚的香港鲗鱼涌怪兽大厦,

但那個密集太多了。






建筑师T.Y.Lee当年在香港投资者的支持下完成Blue Boy Mansion。

他所打造的另一栋历史建筑,还包括中央艺术坊Central Market Kuala Lumpur。

(建于1888年,原是由叶亚来一手打造而来的旧巴刹,

中央艺术坊现存的建筑于1937年遭英殖民政府拆建,

当时负责设计和重建的就是T.Y.Lee的事务所。)


我们一步一步往上走,





怎么拍怎么美。






还有操粤语的阿姨问,这里很美吗?总是看到很多人来拍照。呵。

她还敲了敲砖说,现在新的公寓那有这么坚实呢?

呵,于是我们连连点头

(資料顯示這座7樓高的公寓共有165個單位,較早前以華裔居民為住,

如今高達75%被外勞佔據,剩餘25%華裔住戶,皆為長者。)


往這階梯走去,走向咖啡山。










咖啡山(Bukit Nanas)是座约94米高的小山丘,

吉隆坡的知名地标吉隆坡塔(KL Tower)就位于山顶上。





南開學校後的Merdeka 118。





吉隆坡在1972年2月1日成为大马首个升格为大城市的城市,

2022年迎来50周年金禧。


很多愛國的壁畫。







在马来西亚电讯博物馆(Muzium Telekom)偶遇Lat漫畫人物,

假假跟他一起打電話。





St Andrews Presbyterian Church是一座白色建筑,

已有百年历史,是英国殖民期间留下的苏格兰教堂。





咖啡山中文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在英殖民时期,英国人曾在此种植咖啡;

马来名称则来自于内战(Klang War)期间,

免打粦人(Mandailing)为抵御敌人而在山坡上种满带刺的凤梨。

在英殖民期间,咖啡山亦被称为Weld Hill,

得名自1880年至1887年间担任海峡殖民地总督的Sir Frederick Weld。


这座名为咖啡山的福地,早在英殖民时期发展为教堂和学校的根据地,

纳吉和希山慕丁也曾在咖啡山的圣约翰国中就读。





圣约翰国中在我眼里和淡水的红楼很像,

是一座建于1904年的教会建筑,雖然无法进去参观,

但隔着篱笆也感受到红楼的气派。

根据资料,红楼在2010年已经被政府列为国家文化遗产。





吉隆坡咖啡山修道院女中(Convent Bukit Nanas)是在1909年迁入现址,

该校的校舍为英国哥特式建筑,即欧洲修道院的风格。


随着土地与矿物局不再延长Convent Bukit Nanas的校地租约,

大马古迹保护信托机构2021年曾发动一项网上联署运动,呼吁保留这所古迹学校。





本來想去Taman Eko Rimba KL,

坐落在被城市围绕的一个森林保护区,

但因為是大選特別假期,所以沒開。


走到了Old Malaya,位于吉隆坡塔前的Jalan Raja Chulan,

建立于1919年,有整百年的历史,

将废弃的老建筑物翻新,以旧马来亚殖民时代的建筑风格打造成有情调的餐厅!

(本來想去喝個冷飲,但下午沒開。後來我們跑去喝星巴克。)







鬧市里的高腳屋。





可以放二手書的角落。





又有一個Lat的人物。





回教教義銀行(Bank Muamalat)前也是有Lat。



我們在這里搞搞震。







走走下,走到了LRT站。






獨立廣場後方,有點像意大利古城区。







走到了獨立廣場。很多大學生在拍畢業照。





這里由英国建筑师A.C.Norman设计,建于1894年至1897年之间。

之前是英国殖民政府的行政中心。

整栋建筑物充满漂亮的维多利亚及摩尔式建筑风格。

曾是马来西亚最高法院,现在是文化艺术中心。






楼的中央有个40米高的钟楼,钟楼造型类似英国的“大笨钟”。


我主要是來拍這個Kilometer Zero。





走走下,走到了吉隆坡最古老的清真寺Jamek Sultan Abdul Samad。

据守在独特的位置,巴生河与鹅唛河的交界处。






由英國建筑师Arthur Benison Hubback设计,1909年落成启用。

这些年来河岸进行了大幅度的美化工程,(就生命之河咯。)






岸边店墙上也多了描述早年码头和贸易活动的壁画,很有感覺。





路過旧市场广场Old Market Square,也叫Dataran Medan Pasar,

原本是由侨领叶亚来所打造的吉隆坡最古老的市集。

旁邊那些1900年代初的老房子,都曾是叶亚來的产业,

后来才被英殖民政府強制徵收。

经历了百年岁月的洗炼,旧市场的痕迹已经消失殆尽,

唯广场两侧依然保留了英殖民时期的三层楼百年老铺,

广场中央还有一座古老的钟楼。 





好,去Sunbather喝下午茶。好久不見郭佩娟。







也謝謝筠婷作東,請我們去加影吃辣湯,

結束了這既考驗腳力,有趣又有營養的一天。